免费咨询电话:4007 186 628

宋小鸿:痴迷于“意象再造”的雕塑家

深圳市大纵横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组建于2002年,是一家专业铸造铜雕塑企大型生产厂家,

主要经营城市雕塑 、园林景观雕塑、人物雕塑、

 校园文化雕塑, 铸铜雕塑,玻璃钢 、不锈钢、锻铜 、浮雕等雕塑

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创品牌”的企业宗旨

 

雕塑首选:深圳市大纵横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纵横雕塑,你最佳的选择

网址:www.szzhds.com.cn 联系方式:400-7186-628  

本报记者 刘江平

本报记者 刘江平
本报记者 刘江平
本报记者 刘江平
本报记者 刘江平

  在北京什刹海风景区内,矗立着一座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的铜像,人物塑造得神采奕奕,向过往游人展示着其兴修水利时的气魄与风采,它的作者便是河北的雕塑家、画家宋小鸿。今年 9月17日,宋小鸿的雕塑艺术作品《作家冯牧》,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中央美院教授张桂林赞其雕塑创作“形神融合,能充分体现其人格魅力”,闻一多的孙子闻丹青也曾感叹“他把人物雕活了”。近日,本报记者对宋小鸿进行了专访,他谈到雕塑创作,称自己对这一艺术形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每逢创作必虔诚地焚香沐浴,寻求与人物心灵的交融,力求为沉默的泥石赋予人物的灵魂和境界。

  记者:您从事人物雕塑创作多年,当初是如何与雕塑结缘的?在您眼中,雕塑艺术之美体现在哪里?

  宋小鸿:我与雕塑的结缘是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当时我主要从事民间一些与绘画有关的工作,比如给照相馆画背景墙,为舞台画布景等。直到有一天,我在家乡邢台的达活泉公园看到了一尊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郭守敬铜像,那一尊雕像深深震撼了我,尤其是他的神韵和开阔的胸襟,让我非常陶醉。回到家后,对雕塑一无所知的我,自己摸索着做了一个本人的雕像,一下子惊呆了四邻,他们都觉得很像,认为我无师自通。此后多年,我自学了解剖学、透视学等相关知识,内心一直潜藏着雕塑梦,直到十年后,我才真正走上了雕塑创作之路。

  雕塑艺术,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的技法和思想,在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上,创造出具体或抽象的艺术形象,达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唤醒材质自然之美,借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我认为雕塑之美体现在其真实可触,意象再造。

  记者:您曾创作过《郭守敬》、《光武大帝》、《周总理在地震灾区》、《作家冯牧》等众多经典的人物雕塑作品,请问您在创作人物雕塑时,都会做哪些准备工作?您创作人物雕塑的理念是什么?

  宋小鸿:创作人物雕塑前会深入系统地去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学养、思想境界,用心灵与之对话,并以宗教般的虔诚创作。在创作《作家冯牧》这尊人物雕像时,我还通过冯牧先生的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原总政文化部徐怀中部长,中国书协理事戴志祺先生、闻一多之孙闻丹青老师和冯牧先生之女程小玲大姐等去了解人物的生平细节、境界、灵魂。我对人物的创作非常敬畏,类似于古人抚琴前的焚香沐浴,我在脏乱差的场合都不希望提到冯牧先生的名字。为了创作这个人物,7天时间没有出过房间。

  我认为人物雕塑之美应该体现在人物的性格、修养及灵魂上。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时候,在巴尔扎克的故乡生活了好长时间,就是想去体味一个大文豪的思想和灵魂。

  记者:多年前,您创作的《郭守敬》铜像,摆放在了北京什刹海风景区内,并且得到了不少泰斗级专家的肯定。就在最近,您的雕塑艺术作品《作家冯牧》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能否谈谈这两次都是什么样的机缘?有什么创作故事?

  宋小鸿:创作《郭守敬》雕塑,是通过竞标完成的。郭守敬是邢台人,我又是被《郭守敬》铜像启迪而走上创作道路的,所以多年来我经常会自己制作郭守敬雕塑的模型,也算是有所积累吧,这次创作雕塑正好赶上北京清理垃圾城市雕塑,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我的作品顺利过审,也算完成了一桩心愿。我也要感谢中央美院雕塑家也是我的恩师郭嘉端先生的亲自动手修改。

  冯牧先生被称为“文坛牧羊人”、“文坛伯乐”,《作家冯牧》是2013年我为云南昆明文联广场创作的一尊铜像,通过对冯牧先生生平事迹的系统研究以及先生逝世后,其生前老友所写的缅怀文章来寻找灵感,潜心创作。先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行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更坚定了为艺术献身的信念!

  记者:在流水线生产的工作化社会中,雕塑创作这种手工技艺,是否有不为外人了解的繁碎与孤独?

  宋小鸿:创作一尊雕塑,需要先创作很多个人物模型,定稿之后再放大,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揣摩,尺度也要精准把握,创作非常庞大的室外雕塑时,对于细节的把握就需要工业化的精准,最后要达到“多一分则嫌肥,少一分则嫌瘦”的地步。还有最重要的“神似”,创作过程中的每一刀,都是你与人物的交会,都需要灌注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这是非常难的。

  繁琐是一定的,不过我对这个雕塑艺术似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一旦开始创作,我就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甚至有时候能和雕塑对象在一种幻境中神会,彻夜不眠,通宵工作也不知疲倦,所以看似孤独,实不孤独。

  记者:在艺术创作的这条路上,您是否经历过一些曲折?

  宋小鸿:我曾与儿时的画友离开故土,准备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去写生,在此期间讨过饭,住过山洞,风餐露宿,饥肠辘辘。这条路的坎坷,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但好在从未因困难而低头,并以能够克服困难而自豪。

  记者: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雕塑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遍布公园和街道的城市雕塑,您如何评价目前这些城市雕塑的水平?

  宋小鸿:城市里一尊雕塑就应该是一部著作,用于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彰显城市精神。然而中国现代雕塑创作,正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般雕塑工程以价格高低竞标,很少考虑艺术水准,而工程规定的时限,也不会考虑艺术创作规律。它的不足之处就是把艺术创作当做工程来做,创作者就是工匠。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非常损害雕塑创作的社会形象。

  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时,为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经过反复推敲,历经六年才完成,结果工程也误期了,这在法国这个艺术王国里也是可以接受的,于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神品诞生了。真正的艺术大师,是没有丝毫市侩气的,对证书、评奖等光环也不屑一顾,他们的心灵像湖水一样澄澈透明,他们是可以与神对话的精灵,比如以疯癫著称的张旭、怀素和梵高,而目前我们缺乏这样的氛围和意识。

  记者:近些年,有一种声音称,“3D打印科技如果应用于艺术,随着其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也越来越低,将会对传统的雕塑艺术形成巨大冲击”,您是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和现象呢?

  宋小鸿:艺术家在石头上刻下的每一刀,都是他个人的印记,刀刀不同,饱含着创作者的灵气,而机器打印,永远无法跟心灵产生碰撞。就如同电脑绘图如此便捷,但手绘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艺术创作只会借力于科技,不会被科技取代。

  人物简介

  宋小鸿,1965年生,河北鸡泽人,在雕塑、油画、国画、书法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曾为各地创作大量的雕塑作品,如北京什刹海的《郭守敬》铜像、解放军某部群雕《雄风常在》、邢台地震纪念馆《周总理》铜像等,其创作的雕塑艺术作品《作家冯牧》,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

联系电话
0755-61610609
0755-26014045
13728743882
经营范围
大型生产厂家,主要经营城市雕塑 、园林景观雕塑、人物雕塑、校园文化雕塑, 铸铜雕塑,玻璃钢 、不锈钢、锻铜 、浮雕等雕塑...
联系我们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长源村寄山工业区
© 大纵横雕塑版权所有。 粤ICP备09217106号-1 Design by Pedoli 深圳网站建设
首 页|企业简介|产品展示|客户留言|联系我们